近年來,安徽省合肥市在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中堅持“五綠”并進,結合巢湖流域綜合治理、鄉村振興、綠色產業富民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,著力破解林業生態建設深層次矛盾,扎實做好“林文章”“水文章”“園文章”,在創新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實施項目,精準提升生態質量
堅持林長制工作項目化推進,3年內投資110億元,實施完成209個林長制重點項目,持續提升重點生態區域綠化質量。
推進環湖濕地修復。按照《著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“最好名片”的意見》要求,突出流域規劃、系統治理,加快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,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列入國家支持項目。目前,已完成9個濕地的保護修復任務,共恢復修復濕地6.5萬畝,全市濕地總面積達11.8萬公頃,濕地保護率達75%以上,環湖濕地生態、蓄洪、凈水功能明顯增強。
推進鄉村綠化提質。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,開展鄉村道路綠色長廊三年建設行動,全面啟動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建設,新建鄉村道路綠廊7700公里,“南湖北嶺”等重點區域森林質量大幅提升。
推進城鎮綠地增彩。以舉辦第十四屆中國(合肥)國際博覽會為契機,開展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,完善主城區公園綠地體系,加快建設駱崗中央公園、園博園和城市十大公園,累計新建提升城鎮綠化5725萬平方米,建設小公園游園200余個,整治城區二環以內5.2萬株楊樹,基本消除楊樹飄絮現象。
發展產業,加快推進興綠富民
堅持產業融合發展,加快林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,2021年全市林業產值170億元,同比增長13.3%。
調優結構。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,全市苗木花卉種植面積超100萬畝,實現產值40億元。在江淮分水嶺區域重點打造薄殼山核桃基地,目前全市薄殼山核桃種植面積達14萬畝,占全省五分之一。經果林種植總面積達53萬畝,帶動2.8萬農民就業。
大力招商。每年安排2.5億元支持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,吸引社會資本投入50多億元,推動天津大順等知名企業投資。
做強品牌。積極打造“公司+協會+基地+農戶”林業產業經營模式,67家企業獲批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巢湖厵村獲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洽洽集團成為“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”首家堅果炒貨企業。
建強平臺。打造“國字號”林業展會品牌,高標準辦好中國(合肥)苗木花卉交易大會,開通運營國家苗木信息交易中心信息和交易平臺,啟動新華·中國(合肥)苗木價格指數中心平臺建設。2021年,合肥苗交會3天銷售額1.5億元,項目簽約金額108.3億元,較上屆增加41%。
建立機制,長效推進改革賦能
林長制的核心是落實責任,關鍵在于用好考核這根“指揮棒”。
強化林長履責機制。率先建立四級林長體系,實施市級總林長令發布制度,設立各級林長3172名。完善林長履責考評辦法,把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,做到定責、履責、督責、問責環環相扣,形成閉環。
建立清單,化解難題。建立林長工作提示單、巡林記錄單、督查整改清單,去年183名市縣兩級林長巡林近700次,推動解決各類問題170余個。近日,“學習強國”轉發該市巢南林場的“智慧林場”項目建設經驗,林場管理平臺對種植樹木生長、管理維護等情況做到時時可見、時時可查、全程可溯,有效解決了巡護人員少、巡查管護不到位、監控范圍達不到預期目標等問題。
探索生態補償機制。建立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公益林生態補償機制,每年安排8500萬元用于濕地生態補償和管養獎補、600萬元用于提高國家級、省級公益林補償,著力解決建后管養、森林撫育不到位問題。(章崇志 何玉珠)
推薦閱讀:
(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)
|